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30
    / 09
    为促进技术共享与业务合作,共同提升地质钻探实战能力,9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程勘查室技术人员一行专程来到我队钻探四分队云南金矿勘探现场,开展了一场内容充实、注重实效的技术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旨在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复杂地层条件下的钻探技术能力,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坚实支撑。钻探现场,双方技术人员针对钻探中的重点与难点,围绕绳索取心钻探关键技术展开了热烈研讨。内容涵盖了绳索取心钻机的核心工作机理、弹卡总成内部精密部件的协同工作方式、针对不同岩层的钻头胎体科学选用、泥浆调配、破碎地层中的钻进参数优化策略,以及在松散填土层如何有效保证岩心采取率等核心议题。双方结合自身实战案例,分享心得,实现了知识互补、经验共享,汲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昆明中心对我队在复杂地层钻探中积累的实用技术和严谨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热情邀请我队后续赴其施工现场进行回访交流,进一步深化合作。...
  • 30
    / 09
    9月29日重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波带队到四川省地调院座谈交流党委书记、院长蒋俊出席并讲话蒋 俊高度赞赏重庆地矿局的发展成果,并介绍四川省地调院的核心职能与技术优势。他表示,重庆地矿局在地质勘查、科技创新等领域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主力军作用,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广泛开展人才与科技交流,推进双方“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携手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 波对四川省地调院组建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四川省地调院在全方位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地质大数据建设、AI找矿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走在了行业前列。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矿产勘查、地灾防治、生态修复、地质大数据和科研创新等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川渝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贡献地质力量。重庆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罗迎五、李剑锋;四川省地调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之利、胡斯宪及双方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 30
    / 09
    9月27日上午,在第五届地热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产业装备博览会上,中煤水文局研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地热一张图——地热之鹰”精准找热平台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平台从“广域普查”向“精准勘探”的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发布以来,为我国地热资源“摸清家底”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专业能力,中煤水文局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导向,聚焦“精准找热”这一核心环节,研发出“地热之鹰”专业找热工具,成为驱动平台数据价值实现深度转化的核心引擎。作为“中国地热一张图”的子平台,“地热之鹰”聚焦“精准探查、三维可视、智能研判、高效利用”四大目标,为大平台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内核。智能筛选,精准锁定。构建“遥感-化探-物探”三级智能筛选体系,全流程智能化赋能钻井选址,让“大海捞针”式的传统找热模式成为历史。构建“密码库”,破解地下谜题。创新构建全国首个“三位一体”热储物性参数体系,建立起庞大的热储物性“密码库”,为物探数据的精准解读提供了权威支撑。多维融合,实现“地质三维可视化”。打破数据壁垒,将地质、遥感、水化学、物探等多维信息,在统一时空基准下构建三维可视模型。用户可如同操作“地球CT”一般,旋转、切割,直观解析构造与热储关系,交互效率提升60%,数据融合效率提升3倍。“地热之鹰”平台的发布,有效提升了“中国地热一张图”大平台的数据深度与广度,使其真正实现了从“有什么”到“在哪里、有多少、怎么用”的全链条价值贯通。将有力推动我国地热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极大降低勘探风险与成本。未来,平台将持续迭代,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拓展应用场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地质智慧”与“央企力量”。...
  • 30
    / 09
    9月26日,地质集团工会联合团委、经营管理部及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开展“项目经理大讲堂”经验分享座谈会。地质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林国宣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赵彦雄主持会议,地质集团领导黄勇、纪宇飞参加会议。会上,十余名项目经理作为“实战导师”,围绕“项目全周期管理”“风险防控”“团队协作”等主题,开展高实用性经验分享。分享的项目覆盖甘肃、新疆、山东、广州、连云港等多个地区,不仅聚焦集团生态治理、矿山修复等主责主业,更融入市场开拓维度的实践探索,既有矿山生态修复的攻坚案例,也有地质灾害治理的创新尝试。分享中,项目经理们结合亲身经历,既拆解了项目推进中的“成功密码”——例如如何通过精细化管控降本增效、如何搭建跨部门协作桥梁;也复盘了典型案例中的“避坑要点”——例如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置流程、团队沟通中的常见问题解决办法。这场大讲堂不仅为项目经理搭建了“亮本事、学经验、促提升”的展示平台,打破了各项目、各公司间的信息壁垒,让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显著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与员工归属感;更是从实战分享中挖掘出一批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的优秀人才,为集团打通“人才识别—培养—任用”全链条渠道提供了重要支撑。地质集团工会将系统总结本次活动经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讲堂”模式。下一步,还将扩大活动覆盖面,邀请管理层、核心岗位骨干等加入分享阵营,让经验共享成为常态,以人才赋能助推地质集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地质集团工会委员,团委副书记,总部各部室负责人,各公司主要负责人、经营分管领导、工会主席、团组织书记,以及各公司生产经营部门负责人共70余人,以现场和视频的方式参加会议。...
  • 29
    / 09
    近日,由山西省总工会、共青团山西省省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2025年“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我局推荐的四项优秀成果获奖,其中,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气测异常定钻深的装置及方法”获一等奖。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成果、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研发的两项成果获二等奖。创新大赛共评出优秀成果一等奖60个,二等奖300个,三等奖600个。此次获奖,不仅集中展现了我局创新工作的扎实成效,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的创新热情,为全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29
    / 09
    9月26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余文权一行五人到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进行交流调研。省地质局副局长、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伍青云主持调研座谈会。会上,伍青云从内设机构、组织架构、目标定位、具体职责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农业地球化学、富硒土地认定、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农村水源地勘察、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等多个涉农专业、业务进行了深入阐述。余文权回顾了省农业科学院与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渊源和联系,以“相互帮助、一起做事、共同发展”为核心,从农业地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随后,双方参会人员就富硒土地成果开发、全域土地整治、农业大数据与地质大数据融合、地热资源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场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场地溯源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领导均表示,要建立联合共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在业务拓展、创新成果、人才培养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融入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作物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领导参会,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项目管理处(成果转化处)、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地调院和煤勘院代表参加交流。...
  • 29
    / 09
    为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海洋预警监测与灾害综合防治工作落地见效,近日,江苏中煤地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卓越的综合服务能力,成功中标上海海洋大学海水入侵观测站建设项目。海水入侵作为典型的海洋灾害,主要指海水沿陆地含水层向陆域方向渗透侵入的现象与过程。该灾害极具破坏性,一方面会导致陆地含水层水质咸化,造成大量机井报废,直接缩减沿海地区淡水供应总量,威胁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另一方面还会引发沿海土地盐渍化问题,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构成双重挑战。此次中标项目覆盖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座沿海城市,核心工作任务聚焦于构建科学完善的海水入侵监测与风险预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关键内容:一是监测网络建设。将布设16条海水入侵监测断面,同步建成50个海水入侵监测站,形成全域覆盖、精准感知的监测格局。二是风险预警能力打造。依托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重点海岸带区域海水入侵动态的实时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与高效传输,为风险预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三是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重点开展海平面上升精细化预测、重大承灾体(如港口、堤坝、城市基础设施等)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岸线侵蚀风险评估、滨海生态系统挤压风险评估及城市洪涝事件风险评估,全面掌握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潜在影响。从长远价值来看,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意义深远:不仅能实时掌握海水入侵动态,为当前沿海地区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有效减缓灾害造成的即时损失;还将成为沿海地区长期适应气候变化、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同时,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江苏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2-2030年)》中“建立全域监测网络”的要求,对完善江苏省沿海生态监测体系、提升海洋生态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地研院将以此次项目建设为契机,持续提升海洋环境监测领域技术与服务质量,精益求精推进项目实施,力争将其打造为国内海洋灾害监测与防治领域的标杆工程,为守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29
    / 09
    9月23—26日,2025全国煤矿充填开采大会在厦门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煤炭学会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煤炭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的500余位专家代表。总院受邀参会并发表主旨报告。会议围绕煤矿充填开采的前沿理论、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总院采动空间团队技术总监朱利岗代表总院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总院的业务范围与技术优势,并重点阐述了在覆岩离层注浆技术领域的核心成果与最新进展。报告内容详实、前瞻性强,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会期间,总院实施的“夏店煤矿采动覆岩离层与‘O形圈’多位空间复合注浆充填技术应用实践”入选全国煤矿充填开采先进技术与实践案例集,进一步提升总院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通过本次大会总院有效提升了在煤炭行业内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并与全国多家矿山企业、同行机构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沟通与联系。未来,总院将继续致力于充填开采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 28
    / 09
    9月25日,河南省矿业协会矿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召开。省自然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王涵到会指导并讲话,省矿业协会会长冯进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地质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金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选举并表决通过了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及副秘书长。新当选专委会主任宣布了《河南省矿业协会矿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自律公约》、《2025年工作计划》。王涵代表省自然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对专委会下步工作提出要求。冯进城讲话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矿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委会要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矿业科技创新平台,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创新活力,为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新的力量。在学术研讨交流环节,业内专家卢予北、杜虹、马晶星、马天麒分别围绕《河南省岩溶热储埋藏特征与问题》、《基于数字地球的农业地质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研究》、《矿业设计行业破局尝试和创新》、《工商业储能:为矿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等主题进行分享交流。省矿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古彬,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局副局长王德利,省地质局原二级巡视员张良,省地质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中杰、王剑锋,专委会36个会员单位代表、个人会员代表共50余人参会。...
  • 28
    / 09
    9月19日至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办,全国35个代表团3420名选手角逐106个项目。陕西省代表团以2银1铜刷新历史最佳,其中省属企业贡献2银。陕投集团所属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3名选手代表陕西出战:曹宇昂获“无人机驾驶(植保)”银牌,杨凡摘“鸿蒙应用开发”银牌。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重庆开幕,2025年大国工匠名单发布,陕西省属企业3名一线技术骨干入选: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电工蔡嵘、宝鸡机床集团班长田浩荣、陕汽控股集团维修电工樊凡,他们扎根一线,在技术攻关等领域成果显著。近年来,陕西国资国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以完善体系、畅通通道、强化激励推动技能人才量质齐升。本次省属企业技能人才在全国赛场和大国工匠评选中双线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