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23
    / 09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内容由广西煤炭地质局提供技术支撑。2018年,广西局以柳州为重点开展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科研工作,并发表《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桂中沙塘聚煤盆地大埔背斜构造对天然气储存的制约》科研论文。研究结论认为,柳州北部沙塘-大埔-古砦一带蕴藏多处天然气资源,具备开采和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的宝贵价值。天然气资源总量在10~30亿立方米之间,储气总量为5~10亿立方米之间,具备资源、政策、技术、需求旺盛、临近管道等优势。《规划》指出,到2030年,广西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取得决定性进展,天然气储气能力达到30亿立方米。“开展柳州等西江流域集约型储气设施试点,开展柳州、北海、百色和十万大山等地下储气库等前期工作,力争‘十五五’开工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将商品天然气注入地下储气构造中,形成的人工气藏,具备战略储备、季节性调峰、应急安全供气、气量平衡和平抑气价波动、金融期货仓储等功能,有希望形成天然气—天然气制氢—氢能汽车产业链,社会与经济价值俱佳。...
  • 23
    / 09
    近日,湖北局集团基础公司如期完成天津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4标河区西区下瓦房站地连墙、CSM工程项目,离天津市民早日坐上质量可靠、安全便捷的轨道交通8号线又近了一步。下瓦房站设地下5层,基坑地下埋深38.38米,相当于13层楼高;共72幅地下墙,最深近70米,差不多23层的高楼,是全线基坑最深、工程量最大的一站,同时与天津地铁1号线、5号线换乘,也是天津市首条无人驾驶全自动线路,在天津市地铁交通线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局集团基础公司于2021年5月中标该项目,经过16个月的日夜奋战,高质高效践行履约使命。由于深度太大,钢筋笼吊装面临下放难度大,垂直度控制精度高等一系列困难。项目投入最大成槽可达2.5米,深度可达120米的全球最大型号连续墙超强液压抓斗设备---全泰SG90,同时创新施工工艺,将地连墙所需钢筋笼拆分成单幅重量超过120吨的80个单幅,分段开槽,拼接下放……平均2天就完成一幅地连墙浇筑,围着车站建造了全长380多米的一圈坚固城墙;下瓦房站位于繁华闹市区,施工现场周边建筑物多,为了确保工程安全有序,项目部运用了BIM建筑模拟技术和超声波检测、红外线测量等技术手段,不仅将钢筋笼垂直度控制在千分之二,把地面沉降控制在毫米级,还进行了持续的降噪除尘作业,最大限度避免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天津地铁8号线是湖北局集团基础公司继天津轨道交通1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之后参建的又一天津地铁新线路,为加快推进公司“12345”战略思路,拓展四大区域市场,服务京津冀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再添新业绩。...
  • 22
    / 09
    近日,全国首个煤矿高盐水深部地质封存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开工仪式在鄂尔多斯马泰壕煤矿举行。该项目是鄂尔多斯市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和中煤地质总局科技重大专项,中煤地质总局勘研总院作为牵头承担单位,将攻关解决煤矿高盐水处置的瓶颈难题。近年来,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要求区域内煤矿、煤化工、电厂等企业排污要完成高含盐废水处理的改造,而高盐废水恰恰最难处理,使用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不彻底且成本高。“如何实现煤矿超大量废水低成本地质封存及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2022年中国科协颁布的十大前沿工程技术之一。而早在2020年初,勘研总院便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推进科技攻关,对这一课题进行基础研究及科研孵化,于2022年承揽了马泰壕煤矿高盐水深部地质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在马泰壕煤矿区域范围内建设一套每小时100立方米的深部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建立相应的防渗监测系统与渗漏保护措施体系,将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相结合,论证煤矿高盐水深部封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在评估会上表示,高盐水深部地质封存技术是煤矿高盐水绿色无害化处理的新途径,意义重大,对煤炭行业的高盐水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鄂尔多斯地区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为煤矿每年节省水处理运行成本近1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若在鄂尔多斯地区推广应用,可为该市煤矿企业每年节约200亿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万吨。高盐废水深部地质封存技术未来还可拓展至煤矿矿井水以外的高盐废水处置领域,如煤化工、石油化工、页岩气、其他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
  • 20
    / 09
    近日,物测队编制提交的《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石固河以东、溧芜高速以北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报告》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评审会上,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朱兴贤带队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本次评估工作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采用的措施、方法合理,报告内容丰富、结论准确,为区域内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化工业为主,开展大量工厂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驾护航后续工程建设,进一步简化区内建设项目评估程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开发区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并由物测队实施。评估区位于开发区西南侧,覆盖面积6.12平方公里,评估级别为最高级。物测队在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开展工程地质钻探、实验测试及地质灾害调查等方法,查明了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并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估,针对不同灾害类型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满足评估区内工程建设用地灾害情况查询需要,物测队将高淳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成果导入查询服务系统,实现区域评估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助力“互联网+”区域地灾评估查询系统建设。区域地灾评估查询系统建成后,区域内一般工程建设土地报批可直接利用区域评估成果。同时,入驻该区域的项目评估变“单个评”为“整体评”,有效解决了投资项目评估评审手续多、时间长、花费多等问题,进一步降本增效,切实将评估成果惠及区内工程建设方,对促进该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该项目的圆满完成,标志着物测队在拓展“地质+互联网”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刷新苏煤物测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为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竞争力积累了宝贵经验。文稿:韩晓娟...
  • 20
    / 09
    近日,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简称ZJAIA奖)获奖名单,中煤浙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固体废物 污泥发热量的测定 氧弹量热法》“浙江测试”团体标准制定及应用项目荣获三等奖。浙江省分析测试科学技术奖(ZJAIA奖)是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2022年新设立,为了加强我省分析测试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推动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与成果转化、提升我省分析测试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奖项。本次荣获三等奖,是社会同行专家对中煤浙江检测科学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目前,该成果已被多家检测机构推广应用,有效填补了行业相关标准空白,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中煤浙江检测坚持创新驱动“大方向”, 激活科技引领“源头水”,充分发挥自身检测优势,在新技术新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主动承担环境污染治理社会责任,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地球”积极贡献央企力量。...
  • 19
    / 09
    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在武汉开幕。作为陕西代表团参展企业之一,煤航中国专题地图创新设计中心受邀携专题地图集产品集中亮相展会。本届展会以“引领设计未来,驱动绿色制造”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300多家企业的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展现了我国工业设计整体风貌与水平。煤航中国专题地图创新设计中心是经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的陕西工业设计中心,它的成立是带动煤航专题地图行业应用和地图制印专业的创新发展,促进地图制印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展会上,煤航中国专题地图创新设计中心重点展示了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编印的地质、农业、海洋、生态、灾害、环境等方面的大型专题地图系列产品,包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变迁地图集》为代表的蝴蝶装无缝精装印刷产品、以《深圳市地图集》为代表的精品书刊绿色印刷产品、以“中国专题地图集资源网”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媒体地图发布与服务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将以此次博览会为契机,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工业设计理念,深耕钻研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图产品的创意化、数字化建设,以设计引领产品创新,持续为用户提供最具优势、最具性价比的服务、技术及产品,推动地图编制及出版印刷产业的转型升级。...
  • 19
    / 09
    近日,河北省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2022年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经企业申请、各地推荐、专家评审和综合审查,共有85家企业入选,中煤地华盛公司名列其中。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技术策源地和加速器。近年来,华盛公司坚持“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理念,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提升、突破,加强“三大核心技术”和“576”18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科技研发成果丰硕。公司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平台优势,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据悉,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是目前省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衡量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将给予奖励。...
  • 19
    / 09
    近期,江苏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第四、五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其中江苏地研院及下属中能化矿山公司成功入库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此次遴选旨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和培育力度,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次入库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对江苏地研院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该院科技兴院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19
    / 09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企业命脉,企业要实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经过两年的科研攻关,由中煤地质总局勘研总院牵头完成的“矿井水深井回灌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和“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控制地面沉陷及防灾、处废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于近日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为煤矿绿色安全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变废为宝”矿井水变身“绿色之水”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矿井水,由于矿井水的赋存条件特殊,容易受到煤粉、岩粉和有害物质等的污染,是一种典型的矿井废水。 我国吨煤开采约产生2吨矿井水,若不加以重视,大量矿井水将造成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和土壤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在煤矿水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下,矿井水直接排放也是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矿井水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解决矿井用水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达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现阶段矿井水的绿色无害化处理,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环保低碳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勘研总院地质封存技术研究所主任工程师赵岳告诉记者,“我们创新提出了系统的深井回灌技术方法、理论体系和标准规范,解决了水害防控与矿井绿色开采、矿区生态环保、矿山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矛盾与冲突的难题。”矿井水深井回灌现场“使用矿井水深井回灌技术不仅可避免和减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效实现矿井水‘零排放’,经济回报也非常可观。”鄂尔多斯某煤矿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利用这项技术,矿井吨水处理成本可控制在10元以下,年回灌总量超过130万立方米,相比原有矿井水处理方式节省了近2000万元。 “矿井水深井回灌技术是‘煤-水双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示范’,充分体现了矿井水‘控制、处理、利用、回灌、生态环境保护’五位一体治理理念。”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颇为赞赏地说。“压下托上”为采煤沉陷打“预防针”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技术原理图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因采煤形成的沉陷土地已成为发展“难点”、民生“痛点”。如何有效减少采煤沉陷的发生,并对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进行高效治理,是摆在煤炭行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勘研总院研发的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控制地面沉陷及防灾、处废一体化关键技术,“不但让建筑物下、水体下和铁路下“三下”压煤的“老大难”不再难,而且可有效缓解煤矿生产接续压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保障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勘研总院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主任工程师赵明说。 该技术之所以优于其他传统地表减沉技术,并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第一时间通过地面钻孔给采动覆岩离层区打“预防针”——通过高压注浆充填产生“压下托上”的作用,提前预防煤炭开采后地层的下沉运动,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注浆站施工现场 “硬核科技”不仅使矿山“含绿量”大幅提升,也让煤矿企业尝到了甜头。通过应用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技术,山西潞安化工集团某煤矿采区回采率从50%提高到90%以上,释放“三下”煤炭资源95万吨,有效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同时处理粉煤灰固废60万吨,消耗矿井水超过100万吨;鄂尔多斯某煤矿利用该技术,释放了“三下”煤炭资源146万吨。自动化注浆控制系统 我国“三下”煤炭资源量巨大,仅山西省就超过300亿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三下”煤炭资源仅开采出10多亿吨,大量“三下”煤炭资源没有被采出。由此可见,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技术在“三下”煤炭资源开采领域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点石成金”煤矸石的“华丽蜕变” 我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而煤矿最大产出的固体废物就是煤矸石,其中的有害成分可以进入大气、土壤和地下水,不但制约煤矿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如何减少污染,利用好煤矸石,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勘研总院从2019年开始在鄂尔多斯某煤矿实施固废处理及地面减沉一体化项目,在释放“三下”煤炭资源的同时,建成了以煤矸石等大块度、大粒径固废为原材料的离层注浆生产系统,使昔日的废弃物华丽蜕变为新型环保注浆材料,并形成示范性工程,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鄂尔多斯某煤矿地面煤矸石注浆站 “以前露天堆存煤矸石,不仅成本高,还污染环境。”鄂尔多斯某煤矿负责人说,“如今,我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固废资源再利用,有效消除了煤矸石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截至2022年上半年,该煤矿共处置煤矸石近100万吨,累计节省处置费用近1200万元,减少煤矸石占地15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注浆站施工现场煤矸石制浆生产系统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勘研总院经过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大量的工程应用实践,形成的以“矿井水深井回灌技术”和“采动空间注浆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一体化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已成为总局科研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2022年,依靠两项技术,勘研总院在山西某煤矿一期良好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了二期注浆减沉项目;联合水文局成功承揽山西某煤矿覆岩离层注浆减沉项目;联合中煤地生态公司成功承揽鄂尔多斯某矿区矿井水深井回灌工程,促进科创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煤地质总局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地质立本,科技赋能”,自觉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为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贡献地质人的智慧和力量。...
  • 19
    / 09
    近日,勘研总院的《煤系矿产评价技术与方法》《覆岩离层注浆防治采煤沉陷技术》等两项技术,被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年版)》刊发。据悉,中煤地质总局共计4家单位6项技术成功入选该目录。...